白酒网

白酒网
分享白酒资讯的门户平台
白酒网-白酒政策、白酒企业、白酒营销、白酒文化

被忘了本名的“怀南第一桥”

更新时间:2023-06-20 10:28:46点击:

仁怀南部的五马镇,古称"吴马口"或"吴码",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旧时商旅,进出五马镇,都要经过横跨五马河的三孔石桥。

被忘了本名的“怀南第一桥”

五马的三孔石桥,位于五马集镇上游入口的官木崖下,长35米、宽10米,单孔净跨10米,最高处距河面5米,修建于道光22年(即公元1842年)。

这座三孔石桥,有"怀南第一桥"之称。桥名最初叫"籍寿桥",又叫"万寿桥"、"红岩桥"。不过,现在人们习惯称它"三洞桥",少有人知道其本来名称。

"籍寿桥",秉承了黔北地区古石桥"两边低、中间高"的建桥风格,但又结合了现场地形条件:一端是九级台阶上桥,另一端则直连天然崖壁,以13级通往崖顶的石阶。

被忘了本名的“怀南第一桥” 桥西的崖壁,目测垂直高度10米,布有小型的天然孔洞。崖壁上,还有数个楔眼,以及"牛鼻孔"。楔眼,或是当年建桥或开凿石阶,搭建支架时开凿。离地面一米多高处,人工开凿用于拴系船只缆绳的"牛鼻孔",或说明此处原先可能存在一个小型水码头,对应着"吴家码头"地名来由的说法。

不过,令人生疑的是,在五马坝子上,人们完全可以在其它任何一处平坦河段,轻松架起一座桥梁,但"籍寿桥"却偏偏选择了集镇临河面唯一的崖壁之下。

一般认为,地处赤水河上游的五马坝子,四面高山,形似盆地,雨季易汇聚山洪,路、桥建于坝子容易被淹,因此工匠们选择了这个唯一的山崖。同时,建桥之处,也是坝子中最狭窄的平坦之处,官木崖与对面山坡间的直线距离最短,道路更容易避开水淹。此外,桥的一端直接连通崖壁的阶梯,也节省了单独修建上桥台阶的成本。

被忘了本名的“怀南第一桥”

还有观点认为,"籍寿桥"的选址,体现了冷兵器为主的时代的军事防御思想。因为五马集镇位于平坦的坝子上,除了外围五马河外,几乎无险可守。于是,设计者决定依托官木崖地形,将进出通道引向险峻之处,有意营造"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环境,以提升集镇的防御能力。

现在,我们已无从查证设计者和建桥工匠们的想法,只能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五马地形特征来推测。这些观点,并不一定是当时五马主政者和工匠们的意图。

被忘了本名的“怀南第一桥”

昔日的五马镇,是川盐入黔的重要通道。清代以来,从茅台渡口起岸的盐巴,经过五马等地,运往金沙、黔西等地。而五马是穿行崇山峻岭间的古盐道上,不可多见的大坝,条件优渥,由此成为商旅的重要歇脚之处,也留下不少文化遗存。

"籍寿桥"西端崖壁上,有一幅摩崖石刻,上书"中流砥柱",每个字约40平方厘米,落款为"民(?)念八年五月(公元1939年)"、"石阡刘继尧题"。据称,刘是黔军将领之一,带兵经过此桥休息时,题写了这幅字。

此外,在石桥的两端,原来还各有一块石碑,分别是民国时期仁怀县县长吴鸿基所题"为民先锋",以及清光绪23年(公元1897年),由当地冯天权、熊天枢、郭金科等十五人刻立的"禁捕鱼碑"。

"禁捕鱼碑"全文195字,全文为:盖闻太上好生之德,人皆有恻忍之心,鱼有比目遨游,亦是生灵以及红岩桥善果好大重善诵议公禀禁河家恩赏准定界上游大坝河下至扬角坉止凡渔夫往来各请远方休在此处下网免遭全罾蝦鱼片游亦是上流下渡觅食为生往有打渔之徒逐日损纲者生想人不是贪生何况虾鳅鱼鳖加前伍矣公出示禁止现林主出示严革无许此处下网害生故以请公奉示大碑谆谆告诫来者若不遵示令成下网者被北方守寺拿获送官府重罪奉告渔夫上体邑候下体诸君生灵深感如是为序(编者注:为尊重原文,摘录未断句)
"禁捕鱼碑",是构建五马生态田园的重要内涵,仁怀传统生态文化延续的见证,是历代仁怀人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