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0 10:29:25点击:
位于仁怀市中心的鹿鸣塔,是仁怀市建城初期建筑,建于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
据载,清雍正八年,仁怀县治从留元坝(今赤水市区)迁往生界亭子坝(今仁怀市区)。清雍正十一年,时任仁怀知县杜诠向朝廷请款一万五千零八两修建新城。
雍正十三年,新城建成。文塔(鹿鸣塔前身)同步建成。
文塔建成后,成为仁怀县城八景之一。但由于地势较高,曾遭雷击受损,加上风雨侵蚀,至道光乙酉年(公元1825年)时进行了修补。
光绪五年(1897年),县令吴光銮为了使文塔与黉宫(即学校)相呼应,便筹集资金,将其迁往城南社稷坛废址,复原重建。而吴光銮再修塔后不久,即调任思南知府。
据称,因动工之日正好附近有鹿鸣声传来,吴光銮认为"鹿鸣昭瑞",便将该塔命名为鹿鸣塔。
鹿鸣塔为楼阁式六角七级密檐式石塔,通高22.1米。塔座建在石砌方形台基上,平面呈六角形,边长3.4米,高40厘米,对角长7.6米。塔身呈六棱椎形,正面向北。塔楼五层,与塔檐相互错落,塔壁横贯木枋,上铺楼板。自底层起,依内壁嵌砌盘旋石梯直达三楼。以上则为木梯,逐层通至塔顶,可鸟瞰全城风光。
塔身石刻颇多,北面底层门额阴刻"天路联升"四个行书大字。门枋镌有行书对联:"秀出重宵,衅水仁山增气象;功臣一旦,状元宰相早安排"。落款为"光绪五年已卯秋蜀东德舆吴光銮手书"。第二级南北两面各阴刻直行楷书"鹿鸣塔"三字,每字80厘米见方,笔力遒劲,庄重醒目。第五级南面有浮雕牌坊,构图典雅严谨。五层塔门的门联有"宿冠西垣";"文光长射斗";"多士快题名"等联句。一层嵌入塔身的碑刻五通,一般高1.2米,宽0.8米,分别为吴光銮撰写的《鹿鸣塔序》、吴氏同乡乐三地所撰《鹿鸣塔跋》、仁怀县吏王旭堂撰《监修鹿鸣塔记略》,以及清光绪九年(1883年)仁怀县令崔暕补题篆书四行。
鹿鸣塔,应为仁怀城迄今保留的最早建筑之一。1982年,其被公布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