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仁怀市人民政府网站公开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提到:要主攻以酱香酒为首位产业的新型工业化,狠抓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产业链条、园区建设、要素保障、污染防治这六点,打造世界酱香白酒核心产区。
仁怀市工作报告在某种程度上对贵州酱酒的下一步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接下来,贵州酱酒将会做出哪些调整?
1、酱酒定位
清香型由于具备生产周期短、成本低、粮耗低等工艺优势,在20世纪90年代处于主导地位;在窖泥培养等酿造技术逐步推广、粮食供给充足的情况下,浓香型发展成第一大香型,拥有众多知名品牌。
酱香型白酒自茅台上市后快速发展,逐渐成为继浓香型之后的第二大香型。与浓香型相比,酱香型因酿造环境、工艺和储存时间的不同,自带高品质基因及高端文化属性。
酱酒市场价格带布局仍处于初步阶段,反观浓香型白酒市场,价格带早已细分极致化,从低端到高端各价格带都存在大量的知名单品,为浓香型消费者提供了多种选择,为行业开拓广阔的市场空间。酱酒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价格透明度低,其渠道利润率高于其他香型,渠道推力足。
在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的情况下,大众更加追求高品质白酒,酱酒在消费升级的趋势下不断被消费者接纳和喜爱。
据统计,2021年,中国酱酒产能约60万千升,和2020年基本持平,约占我国白酒产能8.4%;销售收入1900亿元,同比增长22.6%,约占我国白酒行业销售收入31.5%;利润约780亿元,同比增长23.8%,约占我国白酒行业利润45.8%。
酱酒消费具有不可替代、不可逆转的特点,但是酱酒产量受环境、工艺等的限制,产能增长难度大,一直是供不应求,处于稀缺状态。
即便如此,酱酒在中国白酒行业依旧有着极其亮眼的成绩。
2、市场现状
酱酒的生产酿造较为集中,90%左右的酱酒产能集中在贵州、四川的赤水河流域附近地区,产区以贵州为主。
“贵州白酒看仁怀”。近年来,仁怀白酒产业迎来快速发展,大大小小的酒企业选择在仁怀落户,多而不强,总体呈品牌发展力不足,小、乱、弱、散的现象,让集中治理生产垃圾、废水变得非常困难。
据统计,约有50%的中小酒企由于产量小、治污设备欠缺和生态保护意识不强等因素,成为治污环保的重灾区。仁怀酱酒核心产区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的同时,也给赤水河仁怀流域的环境保护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赤水河沿线的工业用地零星分散,土地的利用率低,产出效率低,闲置低效的工业用地也有待盘活。
从产业链端看,非生产性功能、生产生活服务功能也较为分散,产业链连接不够牢固,各环节发展散乱,产业链综合发展力较弱。
此外,酱酒的持续热化,生产制售假冒伪劣酱香白酒的行为屡禁不止,相关法律法规并未健全,知识产权的保护也越发艰难。
3、针对性调整
2021年9月,仁怀市政府印发《仁怀市白酒产业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方案》,方案指出,从2021年起,三年内,综合治理白酒生产小、散、弱企业600家以上;到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不少于200家。
从《报告》中可以看到,2021年全年已经关停整治622家小酒企,完成改造提升319家。结合传统酱香白酒生产工艺,围绕窖池、管道、废水处理等生产设施设备开展的治理工作稳步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果,以规模为手段,使发展规范化。
污染防治一直是酒行业的短板,在白酒发展中,生态污染的历史欠账随着白酒企业的数量增长不断增多。生态保护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工程,因此,赤水河流域的生态保护更是白酒产业的重中之重。
仁怀市政府在《报告》中提出,将完善建立健全的污水治理市场化机制,拟建设固体废物处置设施以适应白酒产业所产生的污泥等废物,尽快全面提升仁怀白酒行业污染防治水平。
建设基础设施,打造品牌文化,建设相关法律法规以规范市场;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健全维护知识产权及快速反应联动机制以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引进专业型工业人才以打造专业团队;强化核心产区生态保护,加快推进园区建设等也都在计划之内。
酱酒从原料种植到酿酒加工,再到进入消费市场,覆盖粮食种植、包材、营销、物流等产业,产业链涵盖第一二三产业。
以生产优质酱酒为核心,聚焦白酒包装印刷、仓储物流,结合品牌运作、现代营销、设计研发、生产废物处理等生产性配套服务产业,协同上下游多元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强产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十四五”建设全面开启,产能储量进一步增大,高质量推进品牌建设。随着产能的进一步提升,以茅台为核心的酱酒行业市场规模或将维持高速扩张。
因此,以茅台为引领,打造以茅台为航母的世界酱香白酒企业舰队,做强做优酱香酒产业是势在必行的。
今后,省酒也将顺势而为,打造贵州酱酒百年品牌,塑造“百姓民酒”的贵州酱香型白酒新标杆,为贵州酱酒产业、经济、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邀请 |
收藏